A2版:综合总第2544期 >2020-09-25编印

刘敬春:人穷志不短的“葡萄王”
刊发日期:2020-09-2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从一名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刘敬春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铺就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本报记者向君玲8月16日,记者走进双龙镇白坪村葡萄基地,一排排整齐、翠绿的葡萄藤上挂满了果实,一串串颗粒饱满、长势喜人的葡萄让人垂涎欲滴。前来采摘葡萄的游客络绎不绝,主人刘敬春正热情招呼着大家。
  这段时间,刘敬春的110亩葡萄进入采摘期,一家人喜上眉梢———驻村第一书记王涛在重庆主城联系售卖的1000多箱葡萄,陆续采摘发货了;每天都有游客开车来园子里采摘葡萄。
  刘敬春的老家在安静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小时候因为家里条件差、兄弟姐妹多,勉强读完小学的他就辍学了。
  干了几年农活后,眼看周围的年轻人都纷纷走出村子去外地打工,刘敬春也跟着去了广东。由于文化程度低,干的都是脏活累活,也没挣到多少钱。即使后来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但贫困始终如影随形,怎么也摆脱不了。
  2010年2月,刘敬春的大儿子出生。然而,孩子患有严重先天性唇腭裂,他不得不一家家借钱,一次次做手术。2011年初,刘敬春本人被检查出因患腰椎结核导致的椎体骨质破坏病,必须住院治疗。半年后,他和儿子出了医院,欠债20多万元。
  几年前,精准扶贫的春风吹到了他家,他也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戴着“贫困户”帽子让他心里很憋屈,一直苦苦寻思脱贫方法。2017年初,在镇村干部帮助下,在亲戚朋友支持下,筹集资金接手白坪村一个100多亩的葡萄园。
  从此以后,刘敬春和妻子一头扎进葡萄园,不要命地忙碌着。
  为了节省工钱,也实在请不起工人,园里的活儿,夫妻两人全部自己来。除草、整地、起垄、补苗……两万株葡萄一窝一窝培土、施肥、剪枝……东倒西歪的水泥桩一根一根重新栽正栽稳,原来的钢丝绳只拉了一根,不够,增加了两根。半死不活的葡萄园活过来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7年夏天,刘敬春的葡萄销售近万斤,卖了六万多元,他家的生活开始有了阳光。“把我家的贫困户帽子摘了吧。”刘敬春找到村支书表示,他要当个硬气人。贫困户的帽子,戴着并不光荣,未来要靠葡萄园脱贫致富。
  因为种出的葡萄为紫色,晶莹透亮,刘敬春就给果园取名为“紫光葡萄园”。卖过一年葡萄,他有经验了,他下决心一定要种出受市民青睐的葡萄,那就是:绿色无公害。
  随后,刘敬春注册了商标,专门聘请技术员,严格科学种植和管护,严格规范使用农药,绝不使用除草剂,施肥则全部从几十里外的养殖场买来农家肥发酵以后再施用。这两年,刘敬春的葡萄产量不断增加,品质越来越好,名声越来越响,夫妻俩尝到了规范种植、规模发展的甜头。
  借发展乡村旅游春风,刘敬春又建起了一栋一楼一底的房子,暨解决了一家人的住的问题,还计划发展农家乐。同时又发展了一个300亩的柑橘园,并办起水果专业合作社,带领部分村民一起发展产业。
  从接手葡萄园到现在,今年是第四个年头了。“四年的辛苦侍弄,葡萄正逐步进入丰产期。”采访结束时,刘敬春还在葡萄园里采摘葡萄。而他,正像一株充满野心的“葡萄王”,率领着千株万株葡萄,努力生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