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刘广林老师在辅导孩子学习
本报记者董存春文/图39年来,他扎根在教育这片沃土中,用爱心与汗水书写了一份又一份感动,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平凡之中孕育了不平凡。他就是先后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以及获重庆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的骡坪镇三兴村校教师———刘广林。
民办教师默默坚守23年中等身材,留着平头,声音洪亮,平凡得不能再平凡。这是刘广林老师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那时候,高中生在一个地方来说,少的可怜。”刘广林回忆,1981年,17岁的他刚刚高中毕业,当时村里缺少文化人,在父老乡亲的期盼下,他欣然走上原起阳乡翠柏村小,成为一名民办教师。
从此,一所学校,一名老师,两个年级,六十几个学生,成了当地一道托起家长与孩子希望的风景。
1991年,由于家庭经济的拮据,妻子不得不南下打工。刘广林也就更忙了。在学校,刘广林一人担任复式班所有的教学工作。先教三年级数学,然后六年级语文,接着三年级语文……每天傍晚,他拖着一身疲惫回到家里还得做饭、喂猪、洗衣。忙完家务,还要挑灯备课、批改作业。农忙时节,趁着月色下地干活成了家常便饭。
一个月几十元工资,又不是正式教师,还在那苦守。自己又是高中生,出去打工每月至少上千元,这人是不是发神经?面对质疑,刘广林心动了。可每次当他走进教室,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时,他犹豫了。
为了山里的孩子们,思来想去的刘广林横下了一条心:“傻”就“傻”到底,“傻”出点名堂来。于是,刘广林更加坚定,更加勤奋。23年一晃而过,看着一批又一批孩子从山沟里犹如鸟儿一样飞了出去,刘广林颇感欣慰。
情系三兴家长送锦旗致谢付出总有回报。2004年,刘广林考调到骡坪镇三兴村校,从民办教师成为公办教师。
由于家与学校相隔100多公里,只身在外,交通不便,刘广林的生活更艰辛了。一日三餐,只有米饭加咸菜,面条加青菜。课余生活,除了备课与批改作业,陪伴他的只有一台旧电视。为了充实自己,他把更多的精力与心血倾注到教育事业中。
每年冬天,天气骤冷,给全校师生供水的水管冻住了,师生饮水成了问题。刘广林总是挑起水桶,头顶着鹅毛大雪,翻过学校后面那座大山,到水源处去取水。喝着刘老师挑回来的水,师生们的心里比喝了蜜还要甜。
“如果你回来,一定能被聘任!”面对老家教管中心一领导的召唤,刘广林再次犹豫了、心动了。原来,在几年前他就有了小学高级教师资格,由于学校没有岗位,一直无法聘任。
如果聘任了小高,自己的工资就会涨一点,家里的经济压力就会小一些,两个孩子上大学还欠4万余元的债。
正当他决定走的时候,家长和学生们来了。“老师,您走,我们也跟着您走!”孩子们扯着他的衣角不放。刘广林顿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又一次选择留下。
一次“六一”儿童节,三个村派出老百姓代表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给刘广林送去了“情系三兴”的锦旗。
为了学生全然不顾自己2012年那个赤日炎炎的夏天,刘广林永远也忘不了。几天中,刘广林时而大汗淋漓,腹部疼得难忍。学校领导、同事都劝他去医院检查,怕出现大问题。可不肯耽误工作的刘广林,一直坚持到周六才赶往县医院。
一检查,是急性阑尾炎。他不得不做阑尾切除手术。医生叮嘱他必须好好休息,在医院至少要治疗一周,夏天伤口容易感染。
刘广林一听,急了!一周就是七天,孩子们在教室里眼巴巴望着,他又担任着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正进入毕业考试前总复习阶段。关键时刻,就是一天也不能耽搁啊!
第二天一早,他拿了些药就往学校赶。可没赶到车,只好请一个亲戚用摩托车送,主公路还好点,支路是机耕道,坑坑洼洼,几次差点摔下来。由于伤口发炎剧痛,只好请当地的村医生输液。校长劝他好好休息几天,他说:“没事。”
当他强忍伤口疼痛来到教室,孩子们惊奇地睁大眼睛,一下子拥过来:“老师!老师!”就在那一刻,他完全忘记了伤痛。
课堂上,每个孩子都认真地听讲,教室里很安静。因伤口疼痛坐不得,腰疼得伸不直,他只能手撑讲台,额头直冒虚汗,板书时,手也不停地颤抖。
为了孩子们,为了教育事业,刘广林总是忘我的工作着。也正是这样的艰辛付出,让他收获一份份荣誉:2007年、2008年、2010年先后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和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2009年获得西师附小对口支援优秀教师奖,2011年被市教委评为重庆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被县教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