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图片5
图片6
金坪场镇一隅。
专家正在蔬菜大棚给村民示范管护技术。
村民正在采摘黄瓜。
秋月梨基地。
现代农业产业园。
金月湾安置点。
金坪乡东连梨子坪,西临小三峡,南接巫峡镇,北依后溪河,全乡森林覆盖率高达80%,平均海拔1000米。
近年来,金坪乡定位于“森林风情精品小镇”“休闲度假服务基地”“特色农林产品基地”,全力以赴打造高山风情幸福之乡。
爱的迁徙金月湾,被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栏目称为“最美家园”。使我在潜意识里,觉得那里是个值得一去的地方。
盛夏一日,我终于走进了金月湾一探究竟。从县城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连山村的金月湾。驻足远眺,山峦起伏,大昌湖在夕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目光所及,山峦、沟壑、森林、田野都深情的描绘着金月湾的幽雅,勾勒出一幅山与水和谐共生的绚丽画卷。
谁曾想,昔日山峦叠嶂,奇峰俊俏,沟壑纵横的金月湾,如今热闹起来了,独特的旅游禀赋,成为人们休闲纳凉的“天然氧吧”。
2016年,金坪乡党委政府,经过多次实地探勘和反复论证,把握避暑纳凉经济的巨大市场,将易地扶贫搬迁和发展乡村旅游深度结合,把安置点作为乡村旅游景点打造,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又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于是,金月湾安置点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安置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房屋均依山而建,为两层别墅状,座落于森林之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齐全,健身广场、路灯、绿化等配套设施完备。舒适的环境、便捷的交通等得天独厚、包罗万象的资源优势为村民们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居住条件,村民们爱上了金月湾优美的田园风光、恬静的生活环境,纷纷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欣喜地搬迁到金月湾安置点。
徐宏祥便是其中之一,他是本地的一户远户,那里山高谷深,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属于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和很多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样,徐宏祥在老家没有增收产业,仅有的两间土房也摇摇欲坠。
得益于这次易地搬迁,徐宏祥搬到金月湾安置点,他分到了一套一百多平方米小洋房,交通、医疗、孩子入学都有了保障。政府还为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妻子在政府的引导下也开始种植大棚蔬菜,家中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起来。一家人也为新房子购置不少家具,电视机、电冰箱、电热水器一应俱全,沙发、餐桌椅等简单而温馨。
勤劳淳朴、聪明过人的徐宏祥,看到很多游客慕名前来休闲纳凉,或骑车或徒步,亦或摄影创作,却没有一个可以吃饭休憩的地方。于是,他率先开起了农家乐。每年6月至10月,是他家生意最火爆的时节。搬迁到金月湾的26户村民们也纷纷抢抓商机,开办起了餐饮住宿店。现在村民们不仅生活条件改善了,腰包都“鼓”了起来。
盛夏的金月湾清风徐徐,人流涌动,喧嚣的是追忆乡愁的游客笑声,洋溢的是追寻幸福美好生活的村民笑脸,展现一幅幅至醇至美的乡村农家画卷。
爱的结晶巫山位于大巴山山脉、巫山山脉交汇处,烟台地处山东半岛东部。山南海北的两地,因为一个共同目标,紧密结合在了一起。烟台市按照“烟台所能,巫山所需”原则,开启卓有成效的产业扶贫。
在我县的金坪乡袁都村,走进鲁渝扶贫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垄里,舒展着火艳艳的色彩,一个个红彤彤的番茄成熟待采,一根根青翠欲滴的黄瓜十分喜人……这正是烟台市与我县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结晶。
然而,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未开展之前,袁都村村民就有自发种植蔬菜的习惯,却只是零星散种,且品种单一,由于村民们欠缺管护技术,所以种植蔬菜的经济效益并不高。
正在村民们焦灼不安之时,烟台市派驻巫山挂职干部、农业技术专家们给袁都村村民带来了福音。
2019年,烟台市的专家们提出适宜我县引进发展的优质高效果蔬作物,通过多方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袁都村的土壤、气候十分适合发展果蔬产业,并于年初启动试点,打造了鲁渝扶贫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
袁都村如今已成为烟台与巫山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说起袁都村的果蔬产业,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姚建刚,虽只有30来岁,但村民都亲切的叫他“老姚”。
老姚是一名博士,是专门来我县传授蔬菜种植管护技术的。他来到袁都村后,发现村里的烤烟育苗大棚闲置时间较长,便组织村民利用闲置的烤烟育苗大棚,试点种植山东的优质蔬菜品种。他主张引进网架栽培、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新技术。
短短一年时间,老姚踏遍了袁都村的每一寸土地。白天,他在田边地头为群众示范演示,晚上在灯下钻研业务。生产上不管遇到什么难题,村民们只要一个电话,他就立马赶到田间地头。
“有一次老姚凌晨4点就从县里跑来,手把手教我们栽苗。”在产业园干活的翁万满对着老姚竖起大拇指。冬去春来,老姚与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村民们无不对他夸奖称赞。
今年6月,老姚由于工作原因被调回烟台,想到没有郑重地跟老姚说一声感谢,村民们心里很不是滋味。经过村民的一致协商,他们把丰收的番茄黄瓜等果实寄给了老姚,用这种朴实的方式感恩老姚为村民们培育出的致富果实。
如今,村里51户贫困户,已经享受到了大棚蔬菜基地带来的真金白银。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翁万满,在大棚打工每月能挣2000元左右,每年还能拿到两亩地的流转费和村集体经济年底分红,如今已经脱贫。
鱼渔并授,以烟台经验激活金坪内生动力。近年来,烟台市高度重视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利用该市农业产业化程度高、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多等优势,为金坪乡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助力培育特色产业。全乡建成20亩蔬菜大棚,种植大樱桃200亩、秋月梨1314.6亩,并以点带面,建成3个甜柿采摘园,种植海洋甜柿700亩。
跨越千里,烟台不仅在金坪乡留下了许多看得见的风景,心手相连,更重要的是为金坪破解了产业发展瓶颈,为推动金坪乡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爱的引领在金坪乡的现代果园里可以看到,平整、干净的柏油路,笔直地伸向村头,道路两旁的果树随风摇曳,郁葱葱果园为村子注入了一股“朝气蓬勃”的活力。
田间整齐有序的果树,犹如一排排等待检阅的士兵,果树上方,钢丝绳拉起田字形网架,在叶片的掩映下,一株株树枝丫上已冒出一个个小果子,看上去十分喜人。
从2019年试种,到目前成为我县种植最标准化的现代果园,短短一年,金坪乡的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变优的发展之路,是如何走出来的呢?
近几年,金坪乡借助梨子坪森林公园的吸引力及金桂路的交通优势,该乡利用当地的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现代果园。
通过规范化建设,现代果园初具规模。如何让果园真正变成村民的摇钱树,实现经济效益提升?
党委政府提出发展产业由村党支部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村集体和群众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入股,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入股协议,农户、村集体和合作社按6:3:1的比例入股分红,形成土地规模效应。果树丰产后,村集体收益的50%再用于贫困户收益分红,带动实现抱团发展、规模经营、共同致富。
但是真正要开始把想法付诸实际时,并没有那么简单,对于世代生长在大山中的村民们来说,舍弃传统耕种模式和习惯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质疑的声音中,金坪乡党委书记彭钢多次召开院坝会,为村民们讲那些大山里通过先进发展模式搞活经济的村庄,并组织村里的年轻人出去学习,去全国各地的特色乡村,看看他们是如何发展的。
与此同时,彭钢还带领团队逐户上门宣传讲解、算账对比,鼓励村民转变思维和观念,向现代农业升级转型。有些村民一时没想通不接受的,他们就上门去两次、三次......最终,在他们锲而不舍的劝导下,村民们对依靠先进的发展模式种植水果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信心倍增,生产热情高涨。纷纷与合作社签订协议。
有了如此先进的发展模式,如何做优做强产业?党委政府多次邀请专家组到金坪乡实地踏勘,恳请专家给与技术指导。在专家的指导下,该乡着力于果园的标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创建有机果蔬品牌,打造“献给最爱的人”“一生一柿”“不弃不梨”等系列果蔬品牌,对产品进行统一包装设计,建设加工分拣车间,提升产业效益。
“从无到有,从有变优”是金坪乡近年来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在党委政府的引领下,金坪乡产业“活”了,村民的生活有了奔头,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金坪乡将以不断发展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施振兴良策、出发展实招,走出一条后发赶超、绿色崛起的发展之路。(本版文稿由记者向海燕采写,图片由金坪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