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版:报纸封面总第2523期 >2020-08-07编印

产业协作插上科技翅膀
刊发日期:2020-08-0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向君玲“看看老高从山东带来的果苗,得不得行?”77岁的周代芝脸上露出期待。果园里,去年春天栽下的200多棵秋月梨已近两米高,长势正好。
  周代芝曾是金坪乡袁都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山里的袁都村,村民坐车到县城需要两个小时,到重庆主城区则要将近8个小时。
  “老高是我们烟台的水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叫高飞虎,是一名博士,专门来我县传授水果种植技术。”在县政府挂职担任党组成员的烟台干部吕进说。
  2016年以来,山东省和重庆市进一步加强扶贫协作,山东烟台在我县建立博士工作站,推动“携手奔小康行动”。一批来自烟台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的专家,把论文写在三峡库区腹地,让东西部产业协作插上科技翅膀,助力脱贫攻坚。
  引来新技术:“头一回见这样种水果”
  秋月梨树上方,钢丝绳拉起田字形的网架。“这些网架都是老高帮我们立起来的。”周代芝说,“头一回见这样种水果。”
  “这叫拉网种植技术,是为了让树苗枝干从往上长变成横着长,多结果子。”来自烟台市农业农村局的挂职干部申俊立解释道。
  叶片掩映下,一株梨树枝丫上已经结下一个小果子。“去年栽下的,不能这么早结果子。”申俊立摘下小果,给周代芝算了一笔账:一棵树能结果子100斤以上,每斤能卖到3.5元,一棵树收入就是350元以上。“那看来我是选对了!”盘算着一年将有近7万元收入,老周喜笑颜开。
  秋月梨果园不远处,是一个占地12亩的大棚蔬菜基地,一名皮肤黝黑的男子正在里头忙活。
  他叫姚建刚,是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研究所专家,来巫山快一年了。大棚原本用来种植烤烟,利用闲置期,姚建刚带着乡亲们种起了蔬菜。
  去年7月,蔬菜基地引进试种烟台市农科院自主选育的黄瓜等20多个品种,以期筛选出适合当地栽植的品种。“有一次姚专家凌晨4点就从县里跑来,手把手教我们栽苗。”在蔬菜基地干活的翁万满对着姚建刚竖起大拇指。
  吕进告诉记者,通过试验示范,希望能把试种的蔬菜品种在全县推广,进一步调优我县农业产业结构。
  村里的51户贫困户,已享受到了大棚蔬菜基地带来的真金白银。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翁万满,在大棚打工每月能挣2000元左右,每年还能拿到两亩地的流转费和村集体经济年底分红,如今已经脱贫。
  培育新模式:“现在我是做电商的”
  汽车往山上开,位于山顶的烟台—巫山产业园双创中心,专门销售本地水果的余和平正忙着面试应聘者:“活越来越多,人手紧张。”
  “90后”余和平可不简单,入选“重庆英才技术技能领军人才”,获得过重庆市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这些都要感谢博士工作站的冯教授!”余和平腼腆一笑。
  让余和平心存感激的,是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副教授冯钢铭。两年前的夏天,冯钢铭来到县职业教育中心,负责指导创业孵化工作。(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