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伍凯忠深入乡镇检查易地搬迁工作。
本报记者卢先庆文/图“扶贫工作就是办好事办实事,因此我一定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这是县搬迁办工作人员伍凯忠的座右铭。
2013年,从事了10年教育工作的伍凯忠,转行进入扶贫工作队伍。当时扶贫办牵头负责财政专项扶贫搬迁,他被安排到扶贫办下设的搬迁科。“扶贫办就是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单位,扶贫工作就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上班第一天,扶贫办负责人朱钦万就给伍凯忠上了一课,至今他还记忆犹新。从那一刻起,“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的工作理念也深深根植在了伍凯忠的内心深处。
隔行如隔山。初来乍到,对扶贫工作一头“雾水”。伍凯忠暗暗下定决心,一切从头学起。只有把政策搞懂了才会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不然就是一句空话。
学理论、学政策、向同事请教……一场学习“大战”悄然进行着。搬迁政策多如牛毛,搬迁程序纷繁复杂。于是,伍凯忠不仅从单位老同事那里搜集相应政策,还从网上查找相关材料。反复读,多理解,精要地方认真做笔记。同时用政策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
由于教师出身,伍凯忠养成了做事“一点雨一滴湿”的工作习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同事的耐心指导下,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他渐渐地攻克不懂政策这道难关。很快完成了身份角色的转变,从一个外行变成了扶贫工作的内行。
“十三五”期间,“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更名为“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从更名到业务工作的增多,伍凯忠也明白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
特别是脱贫攻坚启动以来,为解决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中的住房保障问题,易地扶贫搬迁更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搞好脱贫攻坚中“五个一批”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易地扶贫搬迁,首先必须做到对象“精准”,而国家扶贫信息系统是体现“精准”的重要载体,伍凯忠负责系统中易地扶贫搬迁录入做到线上与线下一致。
为了核实相关情况,伍凯忠常常奔走在路上。加班成常态,基本没有节假日。下乡直插村社,时常连续三四个星期回不了家。若遇到村里一些公路不畅通,就步行到达目的地,特别在村里走访排查时,发现土坯房就必须查看了解是否有人住,住房是否得到了保障,直到弄得明明白白,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心里才踏实。为此,伍凯忠磨烂了几双鞋子,脚上打了无数个血泡。
2013年—2015年,他参与顺利完成了全县3.5万人的搬迁任务,并负责联系了官阳镇等4个乡镇;2016年参与顺利完成了8300人搬迁任务,并负责联系了双龙镇等7个的乡镇的工作;2017年参与顺利完成了1.56万人搬迁任务并负责联系了抱龙镇等3乡镇工作;2018年参与顺利完成了7656人搬迁任务,并继续对接了抱龙镇等3乡镇工作。在“十三五”期间还参与顺利完成了全县1万余户的危房改造任务……这是我县近年来的易地扶贫搬迁成绩单,这上面无不浸润着伍凯忠的心血与汗水。
几年以来,伍凯忠曾三次被选派为驻村工作队员,在驻村期间,出了参与村里发展外,还兼顾了搬迁办工作。
由于工作繁重,伍凯忠很难兼顾家庭。刚从事搬迁工作的时候,小孩儿才3个多月,因为妻子也在上班,他只好将女儿送回老家请母亲帮忙照顾。这之后基本一个月或两个月才能和娃娃见上一面。
有一次,伍凯忠在外出差,母亲来电话说娃娃发高烧。听到消息的伍凯忠心急如焚,打电话托人用摩托将娃娃带到乡里的卫生院检查治疗。
有时候回家看娃娃,在准备离开家的时候,娃娃看爸爸不舍的眼神,伍凯忠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父母年纪大了,不仅没给他们尽到多大的孝心,反而给他们增添负担。“作为父亲,我感到愧对孩子;作为儿子,我感到愧对父母。”伍凯忠说,作为一线的扶贫工作人员,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时刻都保持着战斗状态,随时都紧绷一根弦。回顾这些年的工作的确辛苦,但每次下乡进村,看到老百姓,尤其是贫困户居住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生活质量有了质的提升,就觉得心里暖暖,为了让扶贫路上“一个人都不能少”,自己能为脱贫攻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伍凯忠感到虽苦仍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