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版:社会总第2515期 >2020-07-20编印

三堰安置点:500余名村民的新生活
刊发日期:2020-07-2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上接第一版)搬迁迫在眉睫。于是,官渡镇党委政府经考察研究,决定在三堰河坝鸵鸟厂处修建安置点,将愿意搬迁的窎远户、地灾户等搬下“河”进行集中安置。
  2012年,占地面积38亩的安置点启动第一期建设。2014年,第一批搬迁户入住,20多户村民住上了两层楼的小别墅。
  随后又进行了三期建设,目前安置点安置了来自三堰及周边庙坪、当阳、白马等村的140余户500余名村民。
  管理很精细环境媲美城市随着安置规模的不断扩大,安置点的设备设施也日渐完善。村级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学校、文化广场、羽毛球场、篮球场、健身器材等应有尽有,路灯、绿化、产业培训中心、垃圾设施、污水处理场等一应俱全。
  设施齐了,街道亮了,环境美了,让大家一起来爱护好这个“家”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前分散居住,村民乱扔乱倒、乱堆乱码等行为已成了习惯,要改变大家的习惯谈何容易?
  为此,一场规范居民行为,提升小区品质,提高居民素质的“战争”拉开帷幕。首先健全管理机制,政府安排一名干部、村里由村主任负责,实现“双点长”责任管理。全权负责清洁文明、矛盾化解、自治自律等指导与实施。同时制定并上墙安置点卫生管理实施办法与村规民约,成立清洁卫生综合治理管理小组。
  “垃圾乱堆乱放、乱扔者处罚款50元;故意损坏路灯、绿化者处罚款500元;本院内严禁喂养鸡、鸭、鹅等家禽……”违反了什么、怎么处罚,村民到宣传栏一看就一目了然。
  “虽然墙上这么写起,但我们还是以教育引导为主。”管理小组组长王大平笑着说,人有脸、树有皮,响鼓不用重锤。
  以前,他每天都要上门督促检查住户门前清扫情况,提醒大家不准将垃圾扔到河里。现在大家也都很自觉了。“我们的街道可以说是一尘不染吧。”王大平很是自豪。
  在公共区域,则发挥公益性岗位的力量,5名人员分片落实公厕、道路、体育场所等管理,清洁卫生综合治理管理小组一天一检查并给予考核。对检查不合格的区域负责人给予扣发岗位工资等处罚。
  为调动居民积极参与公益性管理的积极性,村里还组织安置点的10名妇女,成立志愿者服务团队,开展捡拾垃圾、帮助老人、红白喜事帮忙等活动。
  “一套精细而强有力的管理措施,不仅管出了干净整洁犹如城市一样的环境,更培养了居民文明行为习惯,大家为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而感到自豪与幸福。”三堰村村支书王正誓说,疫情期间,不少场镇上的居民还跑到安置点来呼吸新鲜空气,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生活很幸福成为生动实践魏耀宝在扶贫搬迁政策的支持下,加上安置点建设占其土地的补偿,他自己拿出4万多元在安置点购买了80余平方的新房。
  “能有这样的生活条件,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的生活环境好的不用说了,出行、购物、治病都很方便。”魏耀宝感慨道。
  王大平的老家以前可用“脏乱差”几个字来概括,修建了30多年土坯房在风雨中飘摇,水电不便,一遇雨天,到处都是黄泥巴。一出门,满脚都是泥。
  在易地搬迁、土地复垦等政策帮助下,他住上了安置点的小别墅。“安置点水电方便,还有天然气,到官渡场镇坐车仅需七八分钟,一天热热闹闹,心情好……”王大平一数一大串。
  茶余饭后,他就在安置点外杨柳依依的河堤上溜溜弯,活动活动筋骨,或者邀约好友下下棋、打打扑克。
  每当夜幕降临,在优美的旋律中,女士们就在安置点的活动广场上就跳起坝坝舞,愉悦身心。“一般就是20多人,我们这里坝坝舞还在全县举行的‘舞林争霸’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呢。”王正誓告诉记者。
  为让村民搬得出、安得住、逐步能致富,当地党委政府还积极引导搬迁户发展产业。为村民免费提供脆李、柑橘等果树苗,种植到自己的田间。同时利用安置点培训中心,采取理论加田间示范等方式,提高种植技术水平,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实现“人员下山,产业上山”。
  三堰村村主任王光绪还带领村民成立了“巫山县未忘记脆李种植专业合作社”,其中安置点10多户村民纷纷以土地入股,然后可在脆李基地务工,挂果后按30%的股份分红。
  搬迁户程益善将自己的7亩土地入股专业社,妻子熊绪英在脆李基地打工,去年光工资就挣了8000多元。
  “明年脆李将挂果,希望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增强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王光绪道出建立专业合作社的初衷。
  为给村民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政府还将利用村集体项目资金,在安置点修建100余平方米的冻库,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随后即将开工。
  接下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三堰安置点将会越变越有内涵,它将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