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图片5
图片6
图片7
图片8
骡坪大包茶叶基地采茶姑娘。
水上乐园。
骡坪红薯加工企业。
皮影。
中药材—桔梗。
市民在草莓园采摘草莓。
茶园生态搬迁安置点。
骡坪场镇一隅。
巫音皮影来自远古的非遗传承一块布、一盏灯、几张皮影,就成就了一个故事、一场吸人眼球的演出。
夜幕低垂,人约黄昏时,数十上百人围在一起,通过皮影戏连在一起。在骡坪,村民每逢大事,当地著名的“同心班”皮影戏表演都会登场亮相。
作为渝东三峡地区唯一的一支皮影戏剧团———“同心班”班主何仕红从小就喜欢吹拉弹唱,打大鼓,吹锁呐,样样在行。14岁那年,何仕红与几位伙伴到村校的操场上看皮影戏表演,古老的皮影戏让何仕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1997年开始,何仕红正式学习皮影戏表演,先后拜巫山皮影戏第十五代传人向万新等为师,从剪牛皮、粗布制作皮影,到操纵影人、乐器伴奏、旁白配唱,逐渐掌握了皮影戏表演技巧。巫山皮影戏的唱腔吸收了大鼓、秦书、川剧的曲调,与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等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皮影上下翻腾,左右跳动,伴着二胡、锣鼓的伴奏,唱腔时而喑哑,时而婉转,时而高亢,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皮影戏的魅力就在这张弛有度的合作中乍然跃出舞台。
日出而起,日落而息,中国几千年来的农耕习俗,与骡坪的岁月一起恬淡流淌。清晨,村庄苏醒了,炊烟袅袅升起,男人牵牛下田,孩子出门上学,妇人起身到溪边洗衣。而当夕阳西坠,燕子回巢之时,从远古年代传承下来的巫音、皮影等瑰丽民俗就开始活跃起来。
在巫音传承人刘伯枝家里,收藏有关巫音的书籍约六百余册,申、奏、表、片文类千余种,历代相传的钟、鼓、令、印、罄、刀、剑等各种道具和吹打乐器百余件。巫师组班在表演时,按照“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民族文化传承思想,以音乐形式表现了神学、哲学、文学、宗教学、政治学、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内容,传递远古声音,展示了当地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世俗习惯和地域风情,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如今,巫音和巫山皮影都融入了巫山及三峡地区本土文化、民俗风情,戏剧形式、表演技巧都独具特色,也逐渐演变成骡坪深厚的文化底蕴。
云中花谷“三变”改革结成的硕果2018年初的一个夜晚,大垭村委会灯火通明。几十户村民围着火炉,聚在一起谋划着初具规模的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待大家说得差不多了,村支书杜汝彪站了起来:“各自为阵肯定没有活路,抱团发展才能做大做强。”一席话,定下了大垭村发展的方向。
说干就干,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由大垭村集体、大垭飘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统一规划,128户农户采取土地入股形式,探索“三变”改革按5:4:1(专业社50%、农户40%、村集体10%)的新型合作模式正式开始实施。
同时,农户以土地、山林入股经营,注册微型企业30家,以“清凉大垭、浪漫一夏”为主题,打造了集休闲观光、游园赏花、避暑纳凉、农家餐饮为一体的“云中花谷”景区。
花谷不仅有百亩花海、星空露营基地,还有游园赏花步道、登山健身步道、旅游公厕、露营平台、农耕文化墙绘等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30余家环境舒适的农家乐可同时接纳500余人食宿。在云中花谷的上方有一个喀斯特地貌的天坑溶洞“青龙寨”,寨有一天生的大洞,全长约500米,东进西出至寨顶,洞内寒气逼人,可同时容纳上千人避暑纳凉,是炎炎夏日不可多得的集观光旅游、餐饮食宿、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乡村度假圣地。
据初略统计,2019年全年接待游客人数达5万余人,过夜游客6000人。
幽谷山水涌动四村经济的泉眼一条小溪河,串起4个贫困村。在骡坪镇,这条河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龙河。溪河两侧,则是龙河、兴旺、凤岭、北山4个贫困村。龙河风景优美,原始生态良好。4个村抱着青山绿水,却找不到发展的道路。
2018年夏,看到大垭村的乡村旅游搞得如火如荼,龙河、兴旺、凤岭、北山4个村的支书主任聚到了一起,“其他村发展得这么好,我们却抱着金娃娃守穷,怎么办?”
最后,他们达成共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再也不能守着大好的旅游资源让群众过苦日子了,我们要依托龙洞河和十八溪丰富的水资源,打造一个集休闲、娱乐、亲水、养身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点”。
他们把自己的想法报到了镇上,在县扶贫办的支持下,累计投入资金400万元,一个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的龙河水上乐园于2020年5月正式建成投入试运营了。
步入园区,绿草如茵,满目青翠,不仅带给游客最为纯粹的自然、生态、原始体验,更是游客们在工作之余,携家外出游玩拥抱自然的好去处。闲暇时分,带上一个背包,几本书,还有喜欢的歌和一颗潇洒的心,驾着车,迎着风,拥抱时光。让游客远离城嚣,返归乡土,寻找乡愁的韵味。
“今年,我们的水上乐园将正式开门迎客。”龙河村村主任谢丛树说,这一条河,已经成为他们4个村产业发展的一股泉水,呈现勃勃生机。
馨香茶园树起党建产业的大旗“大家眼前的这一户人家就是村里的贫困户,户主叫骆运华,去年下半年他家的土房子进行了危房改造,院坝硬化后,年底时开办起了农家乐……”2019年的炎炎夏日,一群人在导游的引领下,走进茶园村。
骆运华一家4口人,2014年被评为贫困户,2016年脱贫。他的房子进行了危房改造后,开起了农家乐。此外,他还种植了2亩葡萄、1亩西瓜、几分地的草莓、4亩脆李,加上农家乐收入,全年收入达到了5万多元。
在该村休闲农业采摘基地,农户自己种植的绿色西瓜和黄橙橙的菜瓜长势正旺。
该村支书邱令强说,他们打造休闲农业基地的目的就是想通过体验式的采摘乐趣来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和持续稳定增收能致富的目的。
近年来,茶园村紧紧围绕镇党委提出的“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理念,结合本村实际,因地制宜,遵循“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发展思路,组织全村党员通过党员示范、党员帮扶和党员联系的方式,大力发展脆李、草莓、葡萄、蜂蜜、山羊、乡村旅游等产业,产值达到200多万元。成立了脆李、土鸡、生猪等5个经济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达到13万元。全村共发展农家乐12家,开办家庭农场5家。2018年,全村实现产业产值2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
“通过媒体的大力推介,每天都有几十人来田间采摘,每天收入1000多元。”邱令强说,如今,“阳春三月,约起!邀上好友,带上家中爱人与宝贝,到骡坪茶园———赏七彩风车、爬青云梯;挖天然野菜,采山间蘑菇;摘上等绿茶……”的广告词名头渐响。茶园村,一个以党建引领绿色生态发展的故事正以崭新面貌展示在人们面前。
此外,骡坪镇还有一批唐永珍、刘毅、邓以权等能人,他们将家乡的土疙瘩变成金疙瘩,在乡村旅游成为骡坪新兴产业的同时,带领村民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将土特产打造成了生态旅游产品,探索出了一条农旅融合、产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模板。
产业兴,乡村美,旅游才能旺。“骡坪镇将合理利用高山气候特点,规避各类生态产品的上市高峰,打造一批休闲农庄和田园综合体,全力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实现增效增收”。提起“农旅融合”发展,党委书记董亚平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