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讲礼者,当推儒家鼻祖孔子。孔子看重讲究之“礼”,囊括各种典章制度、礼法仪式、规矩礼节,内涵极其丰富。而巫山人之“讲礼”,几乎仅指“被请吃饭,客套推辞不吃”。这并非他们一点不遵守其他之“礼”,而是,其他的讲礼,说法上都不用“讲礼”二字。
其实,单吃饭一事,巫山的规矩礼节就有很多。如,老人尊长坐上位;见客人碗里的饭很快吃完,主人微笑地一声“来,我给您添饭”,双手热情接过碗来为其添上;先吃完者下席时,双手持箸,对桌上人说“慢些吃”(有的年老的人,甚至对桌上的每个人都要一一如此说过),等。
在千年古镇大昌更有讲究:一是“先酒后饭”。父母双亲只要还有健在,便不能亦酒亦饭。无论是在自家用餐,还是作客他处,若要饮酒,先得空着饭碗,只以菜下酒,放了酒杯后方可吃饭。若边吃饭边喝酒,就有人说你不懂规矩,在“诅咒爹娘”。要是双亲均已作古,则尽可以亦酒亦饭。二是“祭老辈子”。每年农历七月初一直至十五日中元节,半个月时间都是大昌人怀念死者的日子,各家不仅要在这期间选定一天给已故的亲友烧纸(化钱),还兴吃蒸肉祭祖。蒸肉端上饭桌后,活人先不动筷,先让已故的前人“吃”,便是祭老辈子。如何祭法?先拿四个酒杯各斟少许酒,四个饭碗各舀少许饭,放饭桌四方;再在每个饭碗上搁双筷子,全家人默立桌旁;然后由一名家庭成员(一般是男当家)走到桌前,虔诚地低声念叨“请爷爷奶奶吃饭,吃肉,喝酒,请爷爷奶奶保佑后人个个平安”之类话语,同时从桌上端起酒杯,把酒轻洒地下。此后,一家大小便入座吃饭。还有个细节,老辈子“吃”过的饭活人忌讳直接吃,须倒回甑子或蒸锅另拿碗舀;老辈子“用”过的杯、筷,这顿也要拿到一边。由祭老辈子还衍生出一个平日里吃饭的小忌讳———把筷子搁放碗上。三是“越吃越亮”。大昌兴早上团年,且好多人家从天不亮的凌晨四五点就开始,谓之“越吃越亮”,寓意一年到头事事顺心如意,日子越过越好……这些,当地人都不叫“讲礼”,叫“老规矩”,叫“前传后教”。
遇有请吃,不想麻烦人家,讲礼,被请者得有客套的言辞,如像:
“今儿个您家屋里恁个多客,忙都要忙半天。我这儿挨各人屋近,就不多谢您家哒!”
“经常吃你们的,像在你们家里放了个碗,那啷个要得!今天硬是不去!你各人快转去,不是嫂子把菜炒起端到桌子上放冷哒!”“今天我们干脆都到‘美佳餐馆’吃(‘美佳’谐音‘每家’,意为各自回家吃),免得又让你破费。”“我十点半才吃早饭,还在打饱嗝,真的吃不下去。谢谢!”“就这几颗车厘子还请我吃?我这大肚子一吃,怕你们都搞不成了哦!算哒!”
……一方讲礼,一方说莫讲礼,故意“对着干”,却好像愈是这样,双方愈是贴得紧,显得亲。莫非,这就是人情味。双方说的又似乎都是假话。这倒不是说请者之请和被请者之讲礼,皆为虚情假意;而是说,请客者自己二天被请时也会说“要不得,经常吃你的”,同样,讲礼者某日自己请客时也会说“讲个么哩礼嘛”。都是变色龙,都没定盘星,都出尔反尔。然而———不知你有没有觉得———正是这种双方对着干、说话无定一的讲礼,在亲戚朋友之间,邻里乡亲之间,同窗驴友之间……营造出和养护着一种润泽心田、相亲相爱、彼此牵挂的经久耐用的温馨氛围,又保持了恰到好处的一点距离。使人们像炉子里的火炭,既挨在一处,又相互之间有那么一点空隙,能通风透气,而一直暖暖的红红的燃着。
人家请你吃饭(无论是特意安排,还是你遇上人家正吃饭或马上就要吃饭),你说“那啷个要得”,犹言人家请和你吃都是错。有人请吃,好事一桩;不过,“那啷个要得”这个客套婉拒语,似乎并非全是反语,还真“要不得”:一则,我吃人家的,没给钱,又没拿什么交换,不劳而获,不合天理;二则,人家的食物,是人家糊口保命之物,尤其在困难时期灾荒年月,如果他们的饭菜刚够自家吃或自家都只能吃个半饱,吃了上顿愁下顿,我这一吃犹如从人家口里肚里夺粮,非但于心不忍,同样天理难容。这或许正是形成“被请吃要讲礼”规矩礼节之一大根源,加之孔子孟子性善说主张的人有辞让、恭敬之心,便构成了“讲礼”完整的理论依据。
这礼节由来已久,其源头滥觞远在孔子之前也不见得。这棵长了几千年的礼节之树,其繁茂无比的温润枝叶,甚至能触及抚摸到刚能记事的幼小心灵。
儿时,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起办家家(酒),找几个石头当灶,拿块瓦当锅,快石片儿是菜刀,泥巴面儿是饭,扯几种青草切了做几样菜。饭好了,刚才一起弄饭的,分成主客两组,客人走到一旁回自己“家”去,主人家成员满怀盛情,去往一家家请客吃饭。“王伯伯,您家在做么哩?”“呀,向妹儿来哒,快坐!”“我们杀猪哒,爸爸叫我接您家到我们那儿吃饭!”“那啷个要得!不去!不去!”“走嘛,去嘛,您家莫讲礼。又没得么哩吃,只说是去玩会儿!”
……边说着,“向妹儿”还拉起“王伯伯”衣袖,拖起来。“王伯伯”讲礼,身子后坠,拖不动。拖了半天,才把“王伯伯”接到屋……
何其像模像样。彼情彼境,历历在目,其乐融融。
现如今,有人请你吃饭,无特殊情况最好爽快答应,说声“先谢了”,记住时间地点,按时到场,这是尊重。现在大多较忙,人家真心实意请你,心里有你这人,想与你见见,聚聚,叙叙,你若过于讲礼,反倒不好。串门走户,到得别人家见人家正要吃饭,若关系不一般,你说“正饿呢,多舀碗饭”,也未尝不可。如此,主人家往往会很高兴,说你撇脱,随和,不把他家当外处。
若把“讲礼”的内涵还原到“讲究遵循规矩礼节”,对“欲讲礼需知礼,欲知礼需学礼”我亦感受很深。
多年前,一次工作餐上我给一位领导敬酒,双方都斟了满杯。因我自己很不能喝,便说:“领导干了,我随意!”席上另一位职位更高的领导当场“批评”我:“给领导敬酒,为哪样要领导干了你随意呢?不算。永泉说错了话,先自罚一杯,再敬!”“批评”我的领导以为我不注意,说错了,实际是我不懂规矩,全凭自己考虑———我自己不能喝,喝一半,领导比我能喝,一杯才能喝好(当时的确以为如此才合情合理,才是尊敬领导)———以至于犯了“错”,闹出笑话。此事让我懂得了“先干为敬”之礼。“领导干了我随意”自此成了关于我的一个“典故”,一个善意的笑谈。
另有一次,也是饮酒。时间好像更早,喝的不是白酒,像是啤酒或什么饮料,此次有一位女性的领导,我和几位同事一起,向她敬了几次酒。用餐结束时,她把我喊一旁,小声说,“永泉,你可能是大意了,没注意到———给领导敬酒,酒杯杯口不能比领导的高,可以稍微低一点……”也是不懂规矩。要是这位领导还不“批评”———一起用餐已不止一回,她一定早就发现了我这个问题———或许我直到今天还犯此“错”,而不为自己所知。
现在想,要是当时注意学习,找来“宴席礼仪”方面的小册子,花几十分钟看看、记记,抑或在生活中留意观察,这类的“错”想是都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