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副刊总第2470期 >2020-03-13编印

疫中杂记
周燕琼
刊发日期:2020-03-1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在距离父亲离开“三年之丧”即将期满之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中国人禁足在家,至今三十日有余。我与大多数人一样,经过这三十多日的隔离,从最开始的盲目乐观、悲情反思、终于到了坦然接受后跃跃欲试准备遗忘的阶段了。我们甚至憧憬着解禁后的狂欢,期待着用一场场狂欢缓解我们这度日如年担惊受怕的而又倦怠的身心。这种心情就如同我一直寻思着怎么遵从礼法,在父亲“三年之丧”期满之日洗涤一新后,对酒当歌以释怀:余生好好的活着是对亡人最好的祭奠。
  其实,我这个人并不算是一个真正懂得多少传统礼仪之人。我出生成长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思想逐步解放的年代,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许多传统商品可以通过市场购得后,我们便欣然接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和日新月异的新鲜事物的同时,便将父辈传承给我们的生存技能和传统习俗一步一步丢失。而这些逐步丢失的生存之道和传统习俗,在异常时期,比如这次的疫情禁足期间,就显得弥足珍贵,足以祭奠我们的五脏并犒劳自身了。
  一个人的生存技能总会烙上其成长的时代烙印。新中国刚刚成立之际,经济发展有限促成了我们的父辈们练就一身的手艺和无所不能的本事。无师自通的父亲不仅仅在裁缝刺绣手艺上大展拳脚,更是在音乐、绘画、传统美食制作上展现出非一般人的天赋。父亲每年秋冬季亲手灌的麻辣香肠是我儿时唯一接受的肉食;逢年过节开炸的扣肉、酥肉、萝卜丸子、豆腐丸子无不是父亲的拿手好菜;端午节包的粽子又紧又糯;元宵节用石磨推出的汤圆面细腻嫩滑;中秋节用模具压制的月饼和绿豆糕在火神庙可算是一绝;酒缸酱茄干已无从再寻得做法。那个时候的我们不需要去饭店,就能用简单有限的食材,制作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呼朋唤友,其乐融融地欢聚一堂尽享“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天伦之乐。
  然岁月不殆,时光如水。短短的三四十年光阴,我们过上了冬有地暖,夏有空调的生活,反季节的大棚蔬菜水果已让我们及我们的子女体会不到四季交替的寒暑、阴阳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我们虽知道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却知之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懂二十四节气的真正含义,不知如何顺应时节,关照身体。我们甚至未曾尝试去了解过千百年来中国历法证明的中国历次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的始终规律。也未真正理解父辈未雨绸缪的秋收冬藏的本意原来是为了怕来年闹春慌,能够在青黄不接的时节,做到“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在“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今天,似乎一切旧观念,老风俗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我们不再相信炮仗能辟邪瘴,红联能扫阴霾;也不再相信“扫扬尘”可以除旧迎新了;不再相信“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所代表的红红火火、前途光明的寓意了。就在过年的习俗一年少一点儿,越来越没有年味的时候,这场瘟疫的突然到来却让我们过了一个足不出户,一家老小相守的年。
  在这关门闭户与世隔绝的三十多日,我努力地反思检讨自己,看来保留必要的传统习俗和传统仪式感不仅仅是对祖宗的尊敬,对神明的敬畏,更是对生活期许的一种郑重其事的表达方式,是我们的祖宗取源天道,效法自然的一脉相传。作为炎黄子孙,奉行天法,顺应天道,并将这些传统习俗传承延续下去,也是我们这代人的应尽之责。
  我期盼,疫情“衰于惊蛰”,2020年3月5日,惊蛰之日,应是瘟疫开始消退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