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情结,或念念难忘的初恋,或浓浓的乡情,不一而足。有的深藏于心,未曾表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悄然释手。有的却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弥漫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人一旦离开家乡,会对曾经依偎在它怀抱的家乡产生深厚的感情,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愈发浓烈。到了桑榆暮景之年更希望落叶归根,这就是故乡情结。我出生在双龙镇,大宁河支流牛娃沟边的一个小山村。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常教育我说:咱家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为生,只有好好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但是家庭十分贫困,人多劳力少,遇到荒月连“三大坨”都吃不上,大点的两个妹妹因此辍学挣工分帮家补贴,父亲希望我改写祖辈没有出过文化人的历史,供我读到了高四(两年制又补习两年)也没能考上大学。后来有幸成为巫山第一批招聘干部,离开父母、离开生我养我的村庄到其实并不远同属于双龙的异乡工作时,内心陡然生出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
我一直工作生活在巫山,没有远离故乡的游子那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切身感受。在小三峡深处的双龙区工作时,如果问我的家乡,我会说在牛娃沟边的万家村;在县城工作后,我会说是双龙;偶尔出了巫峡,我的家乡则是巫山。我喜欢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多年来,在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熟悉了解巫山文化,不仅仅能推介巫山十二峰、巫山小三峡等自然景观,还可以讲解巫山悠久的历史文化。这种想法缘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时身居小三峡核心景区,每逢旅游旺季,偶尔参与接待工作,曾有一位远方游客问我:都说巫山文化底蕴深厚,到底深在哪儿?厚在何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巫山人,对本土文化也许知道一星半点儿,面对这个问题却茫然而慌张,当时是涨红了脸借故转移了话题。多年来没好意思向人提起,又借口工作繁忙没去学习,最终成了我心底未解的情结。
人过知非,万事看淡。离退休不是太远的我已没有了青壮时期的激情,也没有了什么高远的追求。自我感觉什么都略知一二,什么事情都会做一点儿,其实什么都不精,尤如人们所说的“万金油”干部。“改非”后,工作没有以前那么忙碌了,既无技术特长,也不会器乐歌舞,为打发业余时间,曾因迷恋牌类而影响了心情甚至伤害感情,也因某些神剧横行而对电视不是太感兴趣。子媳都在重庆主城上班,孙子女也不用我们照顾。闲暇之余,寂寞无聊时,远方游客的随心一问总会在耳边回响。
乙未初夏,宗亲倡仪创修家谱,公推我负责编辑,听闻某位祖宗曾经“乡试及第”,让我很是兴奋。听说科举时代吃皇粮的举贡生员不论是否入仕为官,史志一般都有记载,于是求助巫山旧县志,期望找到佐证资料。查找旧志,颇费周折。先查图书馆、档案馆,没有。又问县志办,只找到一部光绪《巫山县志》。再访县里爱好史志的长者,也不晓得巫山历史上纂修过几部县志,更不清楚有哪些存世可查。好在有“万能”的网络,没事时就上网搜索,进网上旧书店、大学数字图书馆,联系古籍书商查找,发现存世巫山旧志5部,纂修时间分别是康熙、雍正、嘉庆和光绪年间(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然后通过某古籍网站购买了康熙和雍正《巫山县志》两部电子书,在西南大学图书馆找到《巫山县乡土志》三卷再抄本,令人惊喜的是还收集到巫山县书法协会主席戴直松先生收藏的该书原抄历史卷影印本。遗憾的是嘉庆《巫山县志》尚未得见,据《山东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记载,该志为清嘉庆年间担任巫山县令的山西汾阳进士王圻编纂,孤本现存山东大学图书馆。
流览诸志,虽未找到先人中举的证据,却喜欢上了巫山历史文化。志书语言文白相间,有些词句还是晦涩难懂,如果能让这些高居庙堂的古籍变成大众读物,方便更多的人阅读了解巫山文化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前年初,我买了古汉语字词典,查阅语言文字相关规范,又自学古籍校勘常识。由于小县城没有参考文献可查,除了每天浸于网络查阅资料外,为了求证史实,又购买巫山周边旧县志、关联古籍和有关巫山文化研究的书籍达数十种,翻阅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历时大半年,居然鼓捣出康熙《巫山县志》校注本,得到县志办的肯定并正式出版。整理旧志不仅费时费力费财,最无法忍受的是枯燥、寂寞与孤独,个中辛苦难以言表,但是收获了知识,内心感到充实和快乐。
近年来,巫山作家协会、文化研究会、诗词楹联协会、摄影协会等各类群众文艺团体和文旅活动如雨后春笋,成果颇丰,得到县委、县政府扶持出版和奖励的本土优秀文学作品就达50余部。徜徉在巫山文化春天的花海里,总是期待出现更多更绚丽的本土人文之花。我在编辑《双龙福镇文化》深入乡村采访时发现,少数村落长期居民所剩无几,一些具有地方风情的传说故事很多人已经遗忘,甚至年过花甲的长者也只知其梗概,所讲述的故事情节不完整,更不用说血肉和声色。又通过电话、短信、网络交流平台等多种方式搜集有关双龙文化信息,可惜收获甚微,深感搜集整理本土文化资料艰难而又迫在眉睫。
因为爱好,觉得有责任为此做点实事,这使我的业余生活发生了较大改变。周末爱到乡村赏青山绿水看人文古迹,也学着把所见所闻拼凑成豆腐块文章;逛网上旧书店不由自主要搜索巫山关键词,QQ、微信签名也改成了“巫山文史与姓氏文化爱好者”;喜欢结交文化人,期待获得更多与巫山文化有关的信息,遇到曾经的交好会直接询问有无新作问世。只要是与巫山人文有关的书籍都想收集,每得一书,把玩翻阅,像捡了宝贝似的不忍释手。讫今为止,已收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关巫山文化书籍百余种(含巫山20余姓氏家谱),最高兴的是集齐了《巫山文史资料》(县政协主编,共7辑)、《巫山诗文》(重庆三峡学院程地宇滕新才等编著,已出版的18册)和巫山文联主编的巫山作家(文学)丛书6套。
我发现这种习惯已经变成了癖好,且深陷其中不能自已。明末散文大家张岱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我也是一个有癖有疵的人,性直而笔拙,班门弄斧写下这些文字,也许会缓解我长长久久郁结在心的巫山情结。
【作者简介】杨世忠,发表作品若干。现供职于高唐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