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图片2
图片3
红叶映三峡。记者王忠虎摄
平湖美如画。记者王忠虎摄
小三峡猕猴。记者卢玮摄
近期,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位于长江三峡腹地的重庆市巫山县名列其中。近年来,巫山县依托绿水青山,发展全域全景全时全季“神女恋城·红叶巫山”旅游品牌,加快全域创建步伐,形成全域是风景、处处是景点的发展新格局。
依托生态优势巫山县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景点地区和长江三峡最壮美的峡谷风光聚集处,凭借丰富的生态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成熟的旅游产业,一直是重庆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
近年来,单一的景区接待模式对巫山全县经济的带动能力越来越有限。同时,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长江流域生态环保政策的严格实施,巫山数十家工矿企业、煤炭企业几乎全部关闭。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发展之路怎么走?
“这里聚三山九峡、汇巴山蜀水,拥有‘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三峡红叶、四季云雨、千年古镇、万年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入脑入心。”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说。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巫山做旅游,优势就在于生态。”巫山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李元华感慨。
发展生态旅游,守好生态环境是根基。巫山永葆“一江碧水”,全面落实河长制,严格污水垃圾处置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保护两岸青山,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种好25万亩脆李“摇钱树”,森林覆盖率达59%。保护大气环境,加强空气环境治理,淘汰落后产能。随着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康养兴起,巫山先后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
2016年,巫山县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对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标准和要求,坚持“山水结合、文旅融合、水陆并进”发展思路,打造旅游战略性主导产业,把全县作为一个“国家公园”来打造,按照“一城两轴三片十一廊道”总体布局,建设国际知名现代化旅游城市。
融合“诗和远方”204万年前的龙骨坡“巫山人”从这里起步,5000多年前的“大溪人”在这里渔猎……如何将这些历史人文资源与旅游相结合,走出巫山文化生态旅游之路?
2018年重庆市旅游发展大会提出,全力打造重庆旅游业发展“升级版”,打好“三峡、山城、人文、温泉、乡村”等五张牌。“为了突出巫山优势资源,县委、县政府最后决定在打好‘三峡’‘神女’‘红叶’‘乡村’四张牌上下功夫。”巫山县县长曹邦兴说。
为了打好“三峡牌”,提档升级“小三峡·小小三峡”AAAAA级景区品质,巫山着力发展小三峡景区陆上旅游拓展点,依托“两江四岸”建成山水港湾魅力新城,沿江布局打造一批滨江风情小镇、小村、小寨,串联形成水陆大环线。“新三峡”破茧重生,高峡出平湖胜景迭出。
20世纪80年代初,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让三峡红叶闻名天下。目前,巫山红叶品种多达200余个,当地建成红叶聚集点8个,集中连片规模达15万亩,总面积超120万亩,成熟红叶游览精品线路已有14条,相关品牌活动有上百项,累计吸引游客4000余万人次,创综合收益40亿元。巫山红叶已经成为长江三峡冬季旅游主要看点。
行到“三峡巫山”“产业因全域旅游更兴旺、城乡因全域旅游更美丽、百姓因全域旅游更富裕”“一业兴、百业旺”的大好局面目前已在巫山基本形成。巫山还实现“过境游”到“目的地游”的转变,通过一线游带动一片游。近3年,巫山接待游客人次、综合收入均保持20%以上增速。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过程,也是巫山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通过不懈努力,巫山已经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精品景区集群为支撑,城市、景区、乡村统筹发展、相互呼应的旅游经济带。“开发一点、连通一线、带动一片”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效果。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达3万人,直接带动3600余户贫困户脱贫,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15%。
重庆市巫山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税华表示,全域旅游发展促使游客大幅增长,不仅带来消费、促进经济,还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加群众收入。
2018年,巫山顺利通过国家脱贫验收,旅游扶贫成为亮点,“美丽乡村示范村”骡坪镇茶园村骆家屋场内的金姐农家乐就是一个典型。“我们茶园村,春天可以赏花采茶,夏天可以乘凉避暑,冬天可以吃杀猪饭。经常有游客到村里来玩。”已脱贫的金姐农家乐老板金家凤介绍,2018年,她的农家乐收入达5万多元。
全域旅游展宏图,渝东门户换新颜。如今的巫山,长江黄金水道方兴未艾,公路四通八达,飞机直达巫山机场,郑万高铁即将开通。红叶的烂漫、峡江民俗的独特、乡村田园的宁静、神女峰的浪漫……360度全域美景已做好迎接更多游客的准备。
(转自《中国旅游报》)